走进德国钢厂:还原曾经的钢铁强国
作者: 日期:2022-01-09 来源:zixun.josen 关注:822
在欧洲,与我国关系最好的经济强国非德国莫属。现代工业中,石油是血液,钢铁是骨骼。作为世界级的工业大国,德国的钢铁产业始终是其优势产业,钢材产量占欧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1世纪起在德国境内就有了炼制生铁的记录。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各种新的生产交通工具的发明对钢材需求量急速增加,直接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种新式炼钢法也纷纷问世。19世纪初搅炼法被引入德国,,开启了德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序幕。
1811年,阿弗瑞德•克虏伯在埃森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家铸钢厂,随后在鲁尔区各类炼钢厂纷纷建立。
1850年,普鲁士地区钢铁业的雇员数已多达13500人,产量突破了21万吨。
1851年,西门子从克虏伯订购铸钢条。
1864年德国工业家弗里德里希•西门子和威尔翰姆•西门子与法国人皮埃尔•马丁共同发明了平炉炼钢法,这是德国钢铁工业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在德国一直使用长达132年。
位于勃兰登堡工业博物馆的一台西门子-马丁烤钢炉
炼钢技术的提高加速了钢铁工业地区聚集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1887年阿弗瑞德•克虏伯去世时克虏伯钢铁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0000名员工的钢铁巨头。
1867年,德国在第二届巴黎世博会上展出克虏伯军工厂生产的全钢线膛后装大炮。
从1811年到1914年这100年之间,德国钢铁工业经历了跳跃式的发展,到一次大战前行业雇员总数达44万余人,生产效率提高了25倍之多,钢铁生产总量到20世纪初已经突破200万吨,奠定了德国工业强国的基础。
1905年克虏伯生产的舰炮和火炮
随着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其钢铁工业也进入了垄断扩张阶段,经济垄断与政治独裁相结合及钢铁工业的全面军事化成为这一时期德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两大特点。一战后德国钢铁工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得以迅速恢复。
1929年德国再次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产钢国。
一战期间的克虏伯炮厂
1931年弗里茨•蒂森加入纳粹党,标志着德国钢铁工业全面与纳粹势力结盟,而另一家钢铁巨头克虏伯钢铁公司则大发战争财,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最大的军火供应商。客观上两次大战刺激了德国钢铁工业的井喷式发展。
1945年二战结束前,德国钢铁总产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700万吨。
二战期间克虏伯的虎式坦克生产线
二战后期盟军对德国本土的钢铁工业基地鲁尔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基础设施损毁率高达80%以上,战后初期德国钢铁工业生产能力已不足战前的20%。
二战后期被盟军轰炸后的多特蒙德
随着德国分裂,东部地区的部分产钢设备被搬迁到前苏联地区,西部地区则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开始复苏。为了防止德国军事实力的再度膨胀,西部占领国管理委员会一方面通过了钢铁工业“脱钩”决议。即瓦解战前存在的垄断型钢铁企业,避免钢铁工业与政界的关系过于密切。另一方面则全面支持钢铁工业的战后重建。
1952年,在法国的倡议下成立了欧洲煤钢联盟,监控并确保德国钢铁工业有序发展。
1957年,西德的粗钢总产量已经恢复至二战前1600万吨的水平。
克虏伯的机车车间
位于艾森的克虏伯工厂
1974年西德的钢产量则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的5300万吨,成为德国经济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在,德国拥有众多世界级的大型钢铁集团,德国钢铁业呈现出较强的多头竞争态势。就冶炼技术而言,目前德国主要采用高炉炼钢法(占目前粗钢总产量的68.9%)和电弧炉炼钢法(占目前粗钢总产量的31.1%)。